產品做的好不好,跟是否具備核心能力有關。
不管是EE、電源、散熱、 機構 等等等。
沒有核心能力,往往盲目抄用所謂Reference design.
以EE為例,譬如CPU製造商的 MB參考電路。
問題是reference design 只是 'reference',
從沒人敢說是'the best design' 或 'the optimized design',
更沒人敢說是'the only solution'
廠商也從不擔保reference design的結果, 只是for your reference.
reference 是迅速的參考起點,但應有能力取長補短。
如果有能力進行電路訊號模擬分析,就有能力自行按需求調整設計。
同樣散熱也是,誰說CPU所提供的reference design 就是最適合你產品的design呢?
(已經驗許多案例,新設計比'標準設計' 更省錢)
如果所有人都用一樣的reference design,那所有人的產品都大同小異,
如何造成產品差異優勢?
舉例,MiniPC難道當初是CPU廠的reference design?
完全不是;主機板不是,散熱不是,機殼架構不是,通通不是。
CPU廠 看了這東西受歡迎了 ,才跟進做了近似『架構規格』;想維持『控制局面』。
真正優秀的產品,是由各種核心技術能力,互相整合,激盪出來的,
而不是拼拼湊湊就好了,事情有這麼簡單就好。
就算要利用現有設計,也要配合的巧妙,不是隨便湊就沒問題。
當然不見得甚麼設計都要自己做,
但有能力設計只是因不需要所以不改設計,
跟沒能力改、懶得改所以不改是完完全全兩碼事。
可以利用左方標籤分類 或 最上方 輸入關鍵字搜尋,方便您想看的內容
可點選 完整| 摘要|標題 改變文章顯示模式
可點選 完整| 摘要|標題 改變文章顯示模式
還有其他文章喔. 請利用左上側標籤分類, 或右側較舊文章,進一步觀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