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利用左方標籤分類 或 最上方 輸入關鍵字搜尋,方便您想看的內容
可點選 完整| 摘要|標題 改變文章顯示模式

2008年12月9日 星期二

哪套軟體是最好的?

這又是另一個常見的似是而非, 又充滿爭議的問題。
每個軟體商當然無所不用其極的宣稱自己的軟體是最好的,
用各種行銷手法去影響你的看法。

甚麼是最好的?
我們一定要去界定一下這個陳述,限縮一下範圍,這個討論才有實質的意義。
由於我們這講的是散熱設計,
因此我們試著把『好』界定為『能以合理準確程度解析工程尺度的熱流問題』。
這樣稍為明確一點,

恩,我們講的是工程問題,不是非常基本的微觀流體現象,也不是純數值方法。
工程問題和學術問題還有個差別,是效率與時間;
學術單位可能可以用上許多人解決一個問題,一個學期兩個學期三個學期,最終產出一兩篇論文,只要有一點點的新發現或觀點就是學術價值;
但工程問題可不行,工程問題是在有限的時間內運用一切可行的辦法解決一個受許多條件限制的明確問題。
因此再把『好』的定義稍微修改為『以合理的時間,合理的準確度解析工程熱流問題』
=============
一個數值模擬軟體(這裡指的是會求解控制方程的,不是經驗公式資料庫等)
基本的幾個組成與影響是三個方面:
1.網格系統:由於方程式必須離散才能以數值由電腦求解,其離散的依據是網格系統。
因此網格系統是一個影響非常基本的因素。
不同的網格系統有其不同的優點與缺點。
2. 物理模型:所使用的控制方程與物理模型,也絕對決定所能解決的問題與範圍。
3.程式與介面 :前兩點是理論的部分,程式的部分是將其實做出來。
Coding的好壞可能影響到軟體的執行效能。
介面的設計則是影響使用者的使用速度;便利的介面可以讓工作進行的更順暢。


早期的模擬軟體,嚴格說來是從學術角度發展的,物理模型的部分很繁多,但其他部分做的並不是很好。能力或許包山包海,含括各種領域,但使用起來事實上是相當不便利的。
(但還是賣的非常貴)

後來許多軟體比較真正從發展初期就從工程應用的架構去做,才比較貼近實務。
====
回到好的定義,前面界定為『以合理的時間,合理的準確度解析工程熱流問題』。
這是一個比『好』要不抽象點的定性定義。
我們再試著稍微定量 讓標準更具體。

假設問題是電子產品散熱,譬如電腦、電源等等。
(長度尺度在一公尺這數量級,速度在十米每秒這數量級,穩態)
那麼個人認為合理的時間是一個分析需要時間少於四小時(計算時間)
合理的準確度是,10%內。
若不能達到這個標準,實務上就有應用的困難(這是實際開發經驗歸納標準)。
==============
以這標準,我們可以檢視一下目前常見的幾個軟體。
F軟體,I軟體,C軟體,E軟體。

F軟體:
以理論架構來說,其實它是最簡單的軟體(但目前是最貴的)。介面作得十分友善。
多數大系統問題,它可以完全滿足前述標準。
但受限於的網格系統與物理模型,有某些工程問題是無法用它取得有效解答。

當產品越來越密集與複雜時,其適用性就越來越有問題。
以產品來看,是一個非常成功的軟體,定位正確,簡單的核心有適度的包裝,能解決許多問題。
在電子散熱的發展中絕對有『歷史地位』。
但未來軟體架構上很難再有大發展,主要核心的應用已經差不多了,至多就是外圍介面的一些小功能的增減。 過去或許有獨佔位置有高價的道理,但以未來產品趨勢以及其可進展空間來說,個人它現在應該降價至目前的一半才是合理的價格。

目前它可以說是靠過去的名氣在支撐。新用戶應仔細考量,不要盲從。

I軟體 :
在網格系統上剛好是F軟體的對應,能處理複雜幾何。
但介面設計上,個人認為仍然不是十分便利,有許多奇怪的小地方。
(不過介面是否友善 多少有一點點主觀成分)
計算效能則介於中間。

C軟體:
理論架構與網格系統與I軟體近似
但物理模型範圍較大,能解決較複雜的問題
介面上強調與CAD的整合
但其整合,本質上仍是一種轉檔過程。
計算效能也是界於中間

E軟體:
理論架構與網格系統,是非常特出與眾不同的
就理論系統的價值而言,個人認為完全凌駕前面三種軟體
無論是可解析的問題範圍、複雜度等等。
介面強調與CAD整合,且其整合程度極高。
目前美中不足的是其耗用硬體資源過大,計算效能目前是最低的。
個人認為可能是原始程式撰寫技巧問題,按其網格系統來看,
其計算效能理論上應遠優於I軟體與C軟體,處理得當甚至應逼近F軟體。
個人非常期盼其coding能及早最佳化,充分發揮其傑出理論架構的價值。
若能一舉改善計算效率問題,個人認為此軟體絕對會是一個殺手軟體,幾乎可預見其獨佔地位。以技術觀點,併購此軟體的F公司想必瞭解,但何時會改善計算核心,可能要視其管理整合能力以及等待既有軟體市場價值耗盡,唉,這就是自由經濟。個人認為既有F軟體使用者應停止維護(因已無重大升級可做),以逼迫F公司儘速發揮E軟體應有價值。



=========

所以目前而言並沒有盡善盡美的軟體
每套軟體都有優缺點,好不好是根據其是否能滿足你的應用需求而定
使用者務必先瞭解自己問題的特性,以及軟體的能力與限制。
人云亦云,聽信表面的廣告宣傳,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
應按軟體的能力、限制,對照自己的應用特性需求,衡量其價格,綜合評估是否真正能為開發帶來效益。

高價的軟體不見得就厲害,很多人用的軟體也不見得就萬能

(很多人用只是一種安全的假象)
永遠都有新軟體,難道就一直買下去?工程總是得回到花了多少錢能做多少事上

除非是要買來當宣傳的(我們有這個 、有那個, 好像軟體越多就越厲害)

那當然又是另一回事
不過如過這樣 這帳應該灌在廣告行銷費用吧
copyright by Y.W.T.

flotherm/efd/icepack/cfdesign/cfd/software/design tool/分析軟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還有其他文章喔. 請利用左上側標籤分類, 或右側較舊文章,進一步觀看。